何处是乡关,乡建之路未可知
每逢岁末年初都是各种年会会议扎堆举办的时候,为过去总结为未来彰本。适值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与三农问题有关的各种类型会议当下正是热点,也是业内外各方精英频繁发声的激烈平台。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这句简练的观点无疑是近来乡建圈子里被引用次数最多,风头最足的话语,村里人喜欢,设计师喜欢,政府官员也喜欢。而提炼出这个乡建观点的正是北京绿十字发起人、中国乡建院联合发起人孙君老师。经常能够看到孙君老师在各种会议论坛上慷慨激昂的为乡村建设分享着他的观点,为乡建上的种种弊病痛心疾首。孙老师讲的生动敢说真话,下面的听众听得也是很受用很仔细,毕竟敢向不合理开炮的是要有资本有胆识的。
以孙君老师为代表的一群乡建实践者确实是有这个资本的。三瓜公社、阜平、郝堂,一个个贫困村在他们妙手下成功脱贫致富的案例很多,年轻人陆续在回来,鸟儿回来了,民俗回来了。政府、企业、各类社会团体前去调研成功经验的络绎不绝,游人如织,村民的幸福感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村民自己能感受到的提升,村民走过粉饰一新的高墙,看着刷在墙上的醒目的“乡村——未来中国人的奢侈品”,似乎也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乡村确实是奢侈品,因为传统意义上的乡村注定是要走向衰落的。帮助村民变得富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帮助村民实现富裕,乡村都会不再是原先意义的乡村。“城乡等值”往往就会演变成“城乡同化”。乡村本没有高档民宿,现在有了,是为了城里人来到这里,实现一种城里高档酒店的映射;乡村本没有无线网络,现在有的地方覆盖了,本意也是吸引城里人来乡村继续享受着城市的福利。不管是高档民宿,无限网络,各种公共设施的改善,都会让乡
村不自觉的与城市的距离愈拉愈近,也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日趋现代化。但放之“农村是否还是农村”的角度,便值得商榷了。乡村要靠城市业态的东西来输血,等自己能造出来血的时候自然也带有城市的味道。这是事实,也不是坏事。不见得非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像什么都可以,只要乡亲们的生活变好了就是值得的。从来没有人提到过“要把城市建设得更像城市”,便是同理。
把乡村建设的更富裕才是让乡愁有所依有地安放的本命。乡愁可以有遗憾。有不舍,但绝不应是一切如旧历历在目的苦涩。当各种新表述层出不求的时候,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一村一品、千企千镇、全域旅游。家庭农场,村民们的富裕幸福才是根本,为了富裕幸福,不像乡村有如何。城乡难以同值,但认清城乡同源的关系,再做乡建也就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