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参加了湖南省星级农庄的复审活动,对于什么是休闲农业中的农业,又有了点新的理解,称其为“农业美”,于是把它写出来自己欣赏。
按照人们的习惯性理解,或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一般的意思里,农业多少是与传统、纯朴甚至落后相联系的。我也不否认这些因素的存在。可我觉得,如果从现在的角度来反思,我国的农业其实也有许多值得继承和珍惜的现代价值的。重视和开发这些价值,是发展休闲农业与意义与重点所在。
1、良好生态价值。
在所有产业中,只有农业是天然与良好的大自然紧密相关的,习惯性地称之为靠天的产业。这个天就是大自然,既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指正常的气候条件。我觉得良好的生态就是让我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友好与爱护,山青水秀、天蓝云白、风清气爽是也,因此所谓风调雨顺就是一种充满祝福与期盼的概括。这个话似乎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良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要不就将产业赖以存在的基础破坏了。因此,要我国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时代,探索出和积累了许多如何更好体现天人合一的技术方法,也创造了相应的典范工程(都江堰等)。从现代意义上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还应当包含相应的或一定的美学要求与境界的。美丽乡村也是这方面的要求。山水树木花草,家禽家畜,鸟语花香,石头路径等,要体现环境优美。另外,如果有原生态,是要好好保护与珍惜的,决不可轻易改造。原因很简单,原生态是千百年大自然的选择的产物,一定有其深刻的生态内涵与生命力量的。我们现在说生态农业,不可仅仅是农业产品的生态化,而是要重视整个大环境的生态化,生态产品只是个自然的产品,或者重视我们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生态责任。
2、安宁生活价值。
由于与大自然紧密相关,农业时代的生产与生活都是与大自然一样有着明显的季节节奏规律的。春夏秋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有着与其相适应的生产内容与生活方式。因而,也往往用不着过分的忙碌,也不用考虑离开大自然而对生产与生活另做谋划。而且大家也就可以在生产与生活上多有统一与相似。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也现代生产与生活的快步伐相比,具有突出的慢的性质与特点。现代工作与生活的快节奏,是节拍与节律超过了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频率与节律关系,让人们越来越觉得受不了。休闲农业,提供田园牧歌式的环境与文化,注重修身养性,让人们告别机械似的生存方式,繁重的工作压力与城市生活的喧嚣与精神封闭,获得身体、精神与心灵上的释放与安宁,与传统农业的各种以慢为特点的生活相融合,自然会有一种不一样的愉悦自然的体验与感受。相对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各种缺憾,这是一种回归与弥补,是有价值的,因而是愿意花钱来获得和消费的。经过了这几十年的忙碌,人们似乎觉醒了一些什么,难得一份环境的宁静与心灵的安宁,于是安宁就成为赚钱的机会了。
3、传统文化价值。
我国的农业是与相应的文化发展相联系和相适应的。我国丰富多彩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正是在数千年的农业发展中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因此,如果将经济与文化结合起来概括,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农耕文化。将农业与文化落后相联系是错误和可笑的。因此我觉得,作为休闲农业载体的各种类型的山庄也好、庄园也好,其他什么名称也好,都不可忽视农业中蕴藏的丰富深刻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我国农耕时代创造的大量的和丰富的文化与艺术是具有极高水平的,比如书法、绘画、雕刻、建筑、园林等方面都是,就我所到过的地方,这方面做得好的并不多,多有城市娱乐文化的延伸的感觉,或者商业气息太浓厚,让人觉得这就是个做生意的地方,甚至仅此而已。所以我就觉得,休闲农业在某些方面是可以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这是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责任。当然也会成为一种文化竞争力与文化价值力。也因此,我们可不能说创办休闲农业的老板们都只是有钱人,还得是有文化的人,是尊重与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
4、纯朴感情价值。
显而易见的是,农业中的这些价值,正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所日益缺乏,而人们又日益需要的因素。记得在第一次参加休闲农业的专家会议时,我就表达了休闲农业发展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比如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理解可能是一般的实际工作者和专业工作者思考得比较少的,所以,我说出来,多少有些让人开阔视野的不一样的小感觉。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满意的一个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化,越来越不容易或愿意与人真诚交往,相互封闭,也相互防范。而生活的广大农村的人,可能是由于生产与生活的环境更多地融入了大自然,在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追求与认定上,往往是较为开阔而自然的,因而也是纯朴的。这个属于一种美德,让人们觉得可靠而亲切。但在现代社会中日益淡化了。于是人们怀念这种美好,似乎又有些害怕它在现代社会中的某些不适应,于是想从某个环境的某个时间里获得一种体验与补偿。如果把相互算计都搞到休闲农业中来了,这个社会就坏透了。那么,人们是不是真的会在休闲农业的享受中让自己展示和提升纯朴的品质与追求呢?
本文链接:http://www.tydfly.com/xunyiweb/news/2018-6-22/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