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农耕民族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民族,当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与东方传统的农业文明相遇,中国被迫走上了追赶西方的工业化之路。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资本密集的中国工业化需要从农业提取剩余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导致“三农问题”产生。另一方面工业化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有了旅游、休闲、户外运动、养生度假等需求,从而带动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工业现代化是我国发展的必经之路
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源于欧美国家的的两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美工业化国家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东方传统农业中国的大门,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历经百年内乱外侮,深知必须沿着西方欧美国家的工业化之路建设本国工业才能维护主权独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重新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于是开始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20世纪50年代,中国因朝鲜战争承接了苏联的军重工业转移,以优先发展军事工业的方式完成了从农业国向初步工业化国家的转变,1957年后因中苏交恶而中辍。1978年开始,中国对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开放,西方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中国成功引进西方资本和成套设备布局相对集中的沿海主要工业城市,从而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工业化进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正是在这一阶段开始了萌芽。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三农问题
在这一阶段,工业化是资本需要不断加密的过程,中国要想开始工业化,必须实现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用于不断购买工业生产所需的技术和机器,后发的农业中国不能像早期的西方工业化国家那样通过海外殖民掠夺来获得工业化所需的资本原始积累,只能从农业中提取剩余,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村为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获得了国家工业化发展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孔祥智分析,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民对国家建设贡献了17.3万亿。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农村经济三要素的资金、劳动力、土地要素流出,是造成了国内三农问题发生的主因。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催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进入工业化前期,至1990年,中国改变了建国以来的物资匮乏局面,在解决基本的温饱裹腹之后,人们开始有了旅游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从此,中国工业的全球订单迅速膨胀,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基础之上再次实现腾飞,并逐渐发展成为“外贸型经济”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随着生产能力的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开始极大丰富,促进了休闲服务业的发展。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定为8大战略之首,开始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同年8月,时任浙江省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看到当地农民利用绿水青山资源发展农家乐旅游致富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强调“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提出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功能,经济功能,还具有社会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历史传承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养生功能等。于是,在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自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十年。
首先,工业化创造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和财富,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大数据化,将更多的人从工业生产流水线上解脱出来。加上带薪休假、年假制度、弹性休假的实行,人们收入、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一年有116天的休息时间,约占全年的三分之一。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慢生活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在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其次,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生存环境的恶化,雾霾、噪音、拥堵、食品安全问题、人际关系的冷漠等,人们开始渴望能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放松、休闲,养心养肺、养眼养胃,渴望过上农夫山泉有点田的生活。于是,回归田野、自然的休闲农业就成为人们最好的选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为社会投资热点。
再次,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不断增大。我们有6800万的抑郁症患者,此外,根据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亚健康人数超过60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85%。中国亚健康人数占全国总人口70%,约9.5亿人口左右,每13个人中就有9.5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然而,医治心灵最好的解药在乡村、在自然,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回归乡村自然的智慧生活、满足生态消费、文化消费、心灵消费成为城市人日以追求的奢侈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成为城市消费新潮流。
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于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作用
2008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开始下滑,出口受阻,加速了国内产业的过剩,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根据国家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6年8月开始,中国出口贸易顺差不断下降,由2016年7月的3075.04亿美元下降至2018年6月的1396.5亿美元。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7版《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1995-2015)》指出,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的后半段”。进入工业化后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生产过剩,不仅是工业生产过剩,农业生产也过剩,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中国生产了全球70%左右的淡水产品,67%的蔬菜,51%的生猪,40%的大宗果品,不仅造成了餐桌浪费,而且严重破坏了资源和环境,迫使国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17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8亿人次,营业收入7400亿元,从业人员1100万人,带动了750万农民受益。
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内涵丰富,小可才用“农家乐”模式,中可以“生态庄园”模式,大可采用“田园综合体”模式。还可以融入“生态有机农业”、“乡村旅游业”、“乡村手工业”、“乡村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新能源产业”、“乡村养老服务业”、“乡村文化创意产业”、“乡村总部会展经济”、“乡村互联网+经济”、“乡村教育产业”十大乡村绿色产业,是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绿色经济产业,是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多产业融合的新兴产业,是未来一些高端资源配置的地方,更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的朝阳产业。
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工业化后期乡村发展的绿色经济产业
随着全球工业化发展带来的能源、环境危机加剧,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寻找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绿色经济”。2011年11月16日,联合国环境署在北京首次发布了一份绿色经济综合报告《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201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20国峰会议程将“绿色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与消除贫困背景下的一项关键主题。与此同时,2012年12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蓝图,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休闲农业是以乡村田园景观资源、自然生态及环境为背景,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乡村文化及乡村生活,为人们提供安全食品、休闲娱乐、农事体验、康养度假为目的新型业态,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实践,是工业化后期未来乡村发展的绿色经济产业。
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一体化,有利于农村田园景观化、三产融合化、城乡一体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带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从西方经济学的三要素:土地、资本、劳动来分析,造成中国三农问题的主因不在农村,而在工业化和城市化。中国工业化所需的资本原始积累只能从三农中提取剩余,造成农村三要素净流出,三农重负。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造成农村资本流入工业和城市,随着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大批年轻力壮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守的是386199部队,造成部分农村空心化,农村劳动力资源流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占用农村土地资源,使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减少。
发展休闲农业使社会资本不断流向乡村,重新将农村分散的劳动力资源集中组织起来,带动周边农民就业,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要素流动,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土地的利用价值。从经济学三要素来讲,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利用当地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活跃农村经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并且,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乡村的绿水青山和田园景观为依托,以生态安全的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为基础,以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康养度假的休闲服务为主导,有利于改变农业传统的单一结构,实现综合效益的提升,是我国广大乡村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特色产业和乡村振兴的核心产业。
谢佳荣:
湖南省休闲农业协会理事
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库专家
电话:181 7317 7762 微信:18373163291
邮箱:14187612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