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9日,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在中国乡村建设发源地——河北定县翟城村成立。学院属于社会力量办学的公益事业,遵循非盈利原则,实行“劳动者免费就学”。秉承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前辈的平民教育理想与乡村建设精神,通过研究实践国内外及历史上各种乡村建设思想,培养乡村建设综合人才,推广乡村建设和农村综合发展实践经验。学院于2007年5月15日因不可抗力转型为国仁城乡(北京)科技发展中心,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形式更为多样、参与更为广泛的乡村建设实践。
作为当代乡村建设重要的“开篇之笔”,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在短暂的三年十个月内,在农民合作、生态农业、生态建筑、乡村教育、城乡互动等方面做出艰辛探索,为当代乡村建设的进一步展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至今活跃在当代乡村建设一线的骨干人才。
今天是学院成立14周年纪念日,我们首次公开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最后一份年度工作报告,向始终支持我们的翟城村父老乡亲及为学院的发展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无数志愿者致敬!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2006年度工作报告
(经学院第三次理事会审批通过)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大门
如果说2005年是学院工作奠基性的一年,2006年学院各部分工作开始逐步进入正轨,无论是培训部、建筑部还是农业部,都形成了稳定的团队,而且能够操作各自领域的培训,进行相关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此外,后勤管理走上正轨,校园建设初具成效。由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发展衍生的当代乡村建设相关机构与事业。
2006年,学院立足基层实践,向中央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已分别成为“新农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金融准入制度放宽”等惠农政策出台的参考依据。
温铁军院长与中央政策研究室原秘书长张从明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揭牌(2003年7月19日)。
一、教学培训
2006年,学院在合作经济方面的工作取得了突破。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学院的合作经济培训系统,举办了多期以合作经济为主题的新农村建设培训班及合作组织交流会。各地农民合作组织试点数量迅速增加,类型日趋多元化,不仅促进了当地新农村建设的开展,而且为学院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1、受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委托,举办多期不同类型的合作经济培训,在实践中提高学院的培训能力各地农民及干部希望前来学习的报名信件(部分)
2006年,在学院及各地试验点累计举办农民培训九期,来自全国各地近四百名农民带头人接受了培训,根据学习内容,学员回乡创办了三十多个农民合作社(协会)。另外,累计举办合作组织、农业、建筑交流会四次,近二百名试验点合作组织骨干参与交流。其中部分培训如下:
3月18日-23日,举办2006年首期新农村建设农民培训班,学员共37名。该次培训是首次由学院工作人员承担大部分课程讲授和协作工作的培训班,学院的培训队伍初步建立。
2004年4月18日—5月2日,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举办面向全国的第一期农民合作组织培训班。
4月15日-18日,学院与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合作,对世界宣明会34名项目所在地干部及社区发展工作者开展农民合作组织培训。学院也同时邀请了4位农民学员参加这次培训。
6月23日-27日,举办第三期新农村建设农民培训班,学员人数达50名。学员有着不同的背景,其中包括河南新乡市、山西大同市、安徽凤阳县相关政府部门选派的干部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学院与各地政府及专业合作组织的合作开始加强。
8月25日-31日,举办第四期新农村建设农民培训班,参加学员45名。合作经济课程设置走向成熟,新版培训教材投入使用。
9月20-21日,学院工作人员赴山西汾阳市,对栗家庄合作社社员进行合作组织基础知识培训。
10月25日-29日,举办第五期新农村建设农民培训班,培训农民带头人及基层干部49人。学院工作人员的培训能力进一步加强。
12月7日-8日,应西安果友协会邀请,学院在西安举办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培训班,培训学员43名,大力推动了果友协会下属合作社的组建工作。
此外,3月25日-29日,学院参与了由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滋根基金会、贵州黔东南州政协三方联合在贵州雷山县举办的农民合作组织培训班。
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面向各期学员内部发行的《乡建通讯》第五期(2007年4月)。
培训班气氛热烈的午餐(左为院长温铁军,右站立者为安徽阜阳南塘合作社发起人杨云标,2004年)。
2、搭建合作组织交流与学习的平台
合作组织之间相互交流和学习是促进他们发展的重要途径。2006年7月22日-24日,学院在河南兰考举办了新农村建设现场交流会。来自20个的合作社或协会的代表参观了兰考南马庄、胡寨、贺村、陈寨合作社及大李西老年协会,并进行了现场交流。交流会期间,兰考合作社联社宣告成立。
11月4日-8日,学院邀请七家合作社代表参加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交流会(见生态农业工作总结)。
11月27日-30日,学院与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合作,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召开新农村建设经验交流会。40余位来自全国各地农民合作组织骨干及乡、村两级干部带着他们的经验和困惑与专家们一起交流讨论。
3、开展合作组织试点与支持
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国内的发展尚属起步阶段,学院已与数十个农民组织建立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把其中的一部分组织列为试验点,希望通过实践和调研积累中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经验。学院为这些试点提供培训、交流、资金支持、信息咨询等服务。
在上述各期新农村建设培训中,学院为试点组织的骨干提供了免费的培训机会,并为山西栗家庄合作社和西安果友协会的成员举办了在地的合作经济培训。2006年3月-4月,学院与兰考贺村合作社共同组织了生态建筑专项培训,推动了合作社建筑产业的发展。
除组织培训与交流活动外,学院对一些重点扶持的试点合作社给予了资金上的支持。在2005年对9个合作组织(培训学员回乡后成立)提供小额信贷的基础上,2006年,我们对这些合作社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查监督。9月,学院批准了安徽阜阳南塘兴农合作社的贷款申请,给予该合作社一万元的贷款,为期三年,用于开展资金互助项目。
我们也定期向各地的合作组织邮寄由学院编辑出版的《乡建通讯》、培训教材、光盘、农民读物等,支持他们组织内部的培训与学习。
4、开展合作组织研究
2006年,学院对各试点合作组织展开一系列的调研,为培训积累案例,探索推动国内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道路。06年度已进行探访调研的合作组织如下:山东姜庄合作社(3月);河南兰考的四个合作社(3月、7月)、重庆丰岩合作社(4月);山西永济农民协会(5月);安徽南塘兴农合作社(7月);定州四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8月);山西栗家庄合作社(9月);西安果友协会(9月、12月)。对西安果友协会调研所形成的案例已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村信息化课题报告中的一部分。
学院院长教授结合培训实践向中央报送的材料,已经中央政治局批示并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前修改的依据之一。
此外,学院于2006年9月,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何慧丽副教授与河北大学杨雅如副教授为农民合作组织教学研究特聘专家,增强了学院的研究和培训能力。
二、翟城村工作
在2005年的工作基础上,作为一个村庄的综合发展,翟城村的工作继续做着整体推动,文化教育、组织建设、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又踏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各部分工作都有了新的深入。翟城村的对外形象有了很大的提升,并已对周边村庄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三年来形成的无形资产开始逐步受到各级政府、国内外组织及媒体的关注,翟城村正在进行的发展试验及所拥有的“六个第一(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发源地,中国近代村民民主自治第一村,中国创办最早的农民合作社所在地和中国创办最早的村级女子师范学校所在地,中国当代第一组农村生态建筑群、中国当代第一组“六位一体”生态循环模式)”也已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及贯彻中央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实现循环经济的样板。
2006年翟城村的主要工作重点是配合村两委和各组织进行开展,逐步突出它们的主体和我们的配合,并融合进 “教育”和“组织”的设想与思路,继续传播新乡村建设的理念与做法。其中主要工作汇总如下:
(一)、配合村两委开展工作
2006年翟城村两委按上级指示进行换届选举,换届工作顺利结束后,为了推动两委成员能够尽快统一思想,大力发展翟城经济,学院积极配合两委开展了如下工作:
1、春节、元宵节两次组织人员配合村两委进行文艺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2、组织村委人员前往定州农业局、供销社,以获取市局农业部门的技术、信息支持。
3、为引进新型种植项目,组织村两委主要干部前往北京种植园参观。
4、积极投入人力、财力,支持村委在修路、管道铺设等基础建设方面的工作。
5、组织村两委主要干部前往北京参加各种学习活动。
(二)、配合翟城合作社开展工作
翟城合作社在06年经过理事会、监事会增补后,逐步开展了一些经营项目,而且取得了一定的利润,社员在享受分红后也开始尝到了合作组织所带来的好处。一年以来,学院对合作社的重大决策及时跟进,避免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多次组织合作社骨干外出参观学习、与其他合作组织交流经验,很大程度的提升了合作社内部的凝聚力和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合作社逐步减少了对学院的依赖并开始独立自主的运行。
(三)、配合翟城妇女协会开展工作
翟城妇女协会成立一年以来,除了坚持进行例会学习外,主动组织村民清理垃圾、协助村委种树、挖地下管道,配合村两委开展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工作。在学院组织下尝试开展手工艺品制作,并通过“乡土家园”进行代卖。
(四)、配合312经络锻炼小组工作
小组成员继续开展村民健康档案收集工作,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扩大了服务人群,增加了服务内容。在学院的配合下多次前往北京参加交流会,与各地练习者交流经验。312小组从下半年开始自发组织村里部分老人在活动中心开始晨练,一直坚持不懈,这也逐步成为翟城村早晨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五)、服务村民工作
结合农时和村民的实际需要,多次邀请河北农大的专家来翟城为村民讲解种植、养殖相关技术,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好评。
06年继续开展贫困村民慰问活动,在中秋节之际为20余户贫困家庭送去了月饼等慰问品;针对部分贫困家庭过冬取暖难的问题,学院与村两委共同商讨,由村两委提名、学院考察的方式对10户贫困家庭给予帮助,共送出价值一千元的蜂窝煤,使得这些家庭能够度过一个温暖的冬天。
(六)、教育活动
农村教育的功能更多应是为建设家乡培育人才,试验区工作也一直围绕着教育这根主线来开展各种活动。
06年暑期,在多方志愿者的参与努力下,学院在翟城开展新一期的夏令营活动,通过自然教育的手法,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提高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认识。
06年,在以往村民电脑培训的基础上,扩大参加人员范围,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开设不同课程,在暑期志愿者的参与下,全年共开设了6期电脑培训班。
(七)、其他活动
组织翟城文艺队在春节、元宵节开展大型文艺演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村民的感情交流。多次从外地邀请教练来教授腰鼓。
在06年年初开展村民趣味体育活动,如羽毛球比赛、乒乓球比赛、象棋比赛等,不仅使村民锻炼了身体、增加了趣味,而且使回家过年的外出务工人员能够参加积极的活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翟城村的稳定。
翟城少年兴趣小组野外写生
三、生态农业
2006年,学院农业工作室形成了工作团队,除学院农场的日常管理和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外,农业教育活动、农业培训和学院农产品包装推出等方面都有所突破。
三年来,立足于生态农业所形成的循环经济样板及其在农村的低成本推广,目前已引起国家相关政策部门的关注,并为推进城乡合作,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参考。
具体工作如下:
〈一〉种植、养殖情况
(1)、种植概述
无论是蔬菜还是大田作物,2006年在种类方面创造了历史新高。经过三年的生态恢复,学院的大田作物产量与化学农业产量相当。一方面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多样化种植,另一方面也实现了最大程度的作物种类本地化。我们亲身操作了整个生产过程,这种经验对于我们今后针对翟城农耕方面的问题进行耕作改良和技术研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种植管理概况
大田作物种植与收获情况
菜园种植与收获情况
果园:
(2)、养殖概述:
畜禽:
鹅舍:
堆肥坑:
(3)、应急方案:
依照去年计划,9月份在厨房门前打手压井一口(深),便于日常用水,以应付无电饮水。
(4)、厨房运作
06年农业的供给与厨房的需求融为一体,终于实现了学院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状态。
(5)、四位一体大棚:11月初,沼气试气成功和猪舍改造的完毕,标志着这个集种植、养殖和服务厨房为一体,自2005年3月开始、耗时一年半工程基本完工。
如今,菜窖可存储蔬菜,菜地可在青黄不接时节为厨房供菜,猪舍养猪,猪粪下池产气,沼气供应厨房做饭,沼液沼渣给菜地施肥,一个有效的生态循环初步形成。
〈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1)、育苗棚:为配合菜园做免耕试验,我们采纳了香港嘉道理农场专家的意见,在养殖区建育苗棚一个。通过种子育苗移栽,帮助幼苗更强壮地面对病虫害。
(2)、操场硬化:为了方便晾晒粮食,又有乡土特色,用三合土将操场进行硬化。
(3)、乡村工艺展览室改造:作为收集本地流传的各种简单农具、手工艺品及进行手工编织的活动场所。
(4)、生态农业实验室改造:自2004年夏始,经多次大规模收拾整理,目前已改造完毕并作了相应的布置,它将成为今后进行技术研发和农业教学的新场所。
学院农场的自产生态产品
(三)学习教育活动
06年除了农业的日常管理外,还加强自身能力的锻炼。主要是通过到国内外一些做有机农业的结构参观学习,以及参加有机农业培训班。我们在暑假期间与志愿者两个月来面对面的生活及对翟城小朋友的“自然教育”也都让我们对农业教育的功能有了不同的理解与思考。
(四)培训
结合学院两年多来在生态农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以新农村建设、食品健康与安全为导向,11月4号-8号,举办了学院的第一次生态农业交流会。来自北京国仁绿色联盟的七个合作社、翟城生态农业示范户、辽宁古塘永续山庄,在城市做社区支持农业的NGO(绿网、瀚海沙、柳州爱农会)、香港社区伙伴及在河北枣强坚持生态种植多年的农民安金磊等30余人参加了交流。
香港社区伙伴(PCD)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举办的第一期生态农业培训班 (2005年6月)
〈五〉城乡互动
(1)、乡土家园
乡土家园既是学院、翟城及学院所支持各合作社生产的有机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的展示中心,也是一个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场所,它为农村生产合作社和城市消费合作社的对接搭起桥梁。九、十月份,学院完成乡土家园商标和包装的设计、印刷与制作,以及乡土家园店内布置,并正式对外开放。
(2)、翟城生态农业示范户
作为乡土家园工作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学院生态农业走出院墙、与村民联手进行生态农业技术研发的策略考虑,工作室于3月下旬正式开始与6位翟城示范户合作生产有机花生(不施农药、化肥、除草剂)。其中农户负责田间管理、记录及花生的采摘、晾晒、分类等,工作室负责组织交流(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如病虫害的防治经验等)、监督及销售。
(六)资料整理及出版
翟城生态农业示范户档案
《有机耕作技术与实践》: “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农业交流会”参考材料。
《田野笔记》文集:包括农场概貌、学院农业发展的历程及大家在种地过程中形成的对农业、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还有国内外经验及暑期志愿者思考,是三年来农业工作的总结与展示。
四、生态建筑(乡村建筑工作室)
2006年,在谢英俊建筑师的主持下,乡村建筑工作室成功举办了两期建筑工作营,并在此基础上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开设北京怀柔工作站。主要工作如下:
(一)、农民建筑培训:
2006年3月18日-4月15日,在河南兰考举办第二期农民生态建筑培训班,贺村合作社建筑队的14名队员和来自宁夏、湖北、辽宁和福建等地的8位农民以及国内建筑高校的7名学生志愿者参加了培训,建造了“地球屋”003号(两栋),完成《一个乡村建设的开始》——兰考地球屋003号记录片一部。
2006年5月至9月,贺村施工队继续开展团队建设和生态房屋营造活动。
(二)、学生建筑教育
2006年7月18日-8月4日,与河南大学建筑系,兰考贺村村委会、合作社合作,在河南兰考举办第二期可持续建筑工作营,来自全国20所高校的34名建筑专业学生,参加了活动。
工作营期间,开展了“地球屋”003第三第四栋房屋兴建,村落调研,“地球屋”系列开放性研究,农村庭院设计,传统旧房改造等一系列实践与调研活动。
2005年8月,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举办了首届生态建筑暑期工作营,图为来自全国各高校建筑系学生一起动手建造“地球屋001号”(前排右四为谢英俊,右一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院长助理袁小仙)。
(三)、相关研究和调查
2006年3月,谢英俊建筑师赴宁夏对海阑生态庄园进行实地考察;
通过建筑营造和培训交流,依靠各高校的研究生,相继进行了“地球屋”系列农宅开放性研究,“地球屋”003号户型改进,尿粪分离马桶等多个课题的讨论与研究,产生报告多篇。
2006年11月,建筑工作室刘振等赴山西永济考察寨子村生态庄园筹备情况。
2004年夏由谢英俊设计,暑期志愿者参与施工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粪尿分集式生态厕所。十余年来,该厕所作为可持续生活与生态农业的内容手段之一,已在多地推广。
台湾建筑师谢英俊老师(右四)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与村民及志愿者一起盖尿粪分离式生态厕所(2004年)。
(四)、学院生态建筑后续跟进
“地球屋”001号装修和布置
“地球屋”002号装修吊顶以及室外温棚收尾
生态礼堂翻修
亚齐“麻达屋”电路安装
幼儿园生态厕所翻修
谢英俊建筑师设计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生态礼堂内景
2006年9月开始,在北京怀柔乡村情趣园设立“乡村建筑工作室——北京怀柔工作站”,并购置相关办公、后勤用品和机械设备,设常驻工作人员。
(六)、对外宣传
2006年3月-10月,利用建筑专业论坛ABBS,进行有关生态建筑的一系列宣传和讨论;
2006年常年维护乡村建筑工作室网站——www.naturehouse.org;
2006年9月-11月,应邀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五、宣传外联
学院作为一个平台,外联接待、宣传将配合学院的其他部分工作并为之提供重要支持。06年工作要点如下:
1、外联接待
接待各种来访,并以之为宣传推广学院工作、寻求合作提供可能的机会。06年,初步统计接待各种个人来访(不包括团体和培训)近四百人。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的实践基地,接待德国、日本两个国际参观团,介绍国内农村概况,建立友好关系。接待国内不同团体(包括NGO、高校研究部门等)数十批。
重点接待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访问与考察,并与一些地方建立了合作意向。安徽、河南、江苏等省市分别派县、乡各级政府官员参加培训。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的培训基地,分别对香港社区伙伴、世界宣明会、国际行动援助、上海绿根力量、北京瀚海沙承接培训,参与培训组织、提供培训场地。
对三年来,学院的来访接待信息进行了汇总和整理,建立电子表格。
培训、农业等不同部分工作分别进行了所需的外联。
接受各种企业及个人的捐助(详见06年学院财务报告)
当代乡村建设利用各种机会进行百年乡建的理念传播与公众教育。图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接待大学生参观团(2005年7月,翟城村)
温铁军院长在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为到访的美籍华人介绍当代乡村建设(2004年8月)。
2、宣传
通过各种培训、活动、调研及出版物,在农民、干部、NGO之间进行宣传。
与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高校建立联系,合作组织相关活动,扩大学院在高校学生中的宣传和影响,同时招收志愿者。
日常电邮和来信处理,招收学员、志愿者,扩大学院影响力。
3、接待媒体访问
06年3月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对温铁军院长及乡村建设的专访
06年8月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面对面》栏目――对温铁军院长及学院的专访
06年8月香港电台《三十年奋进》栏目――对温铁军院长及学院的专访
06年10月中央电视台《金土地》――学院农民培训的专题节目
06年12月河北电视台经济频道《经济周刊》――对学院整体的专题报道
六、校园建设及后勤
学院作为一个有60亩土地的实体,要维持整个校园的日常运作,殊为不易;而作为一所农民培训学校,来往人员众多,校园景观的建设和基本生活设施的维护,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所倡导和实践的理念与价值观。
我们接手的校舍,已历经半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而过去生产生活遗留的垃圾随处可见,,06年在环境整治下的功夫最大,动员人力最多,耗时最长,效果也比较明显。
“劳动者免费就学”为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办学特色,除学员主要为农民外,培训期间需要参与校园建设。
(一)、校园绿化
自3月11日-4月中旬,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农研会、河北农业大学“太行之子”、 中国青年报的志愿者及“3﹒18”农民合作组织培训的学员共50余人参与了本次植树活动,共分四批进行。绿化种植树木共涉及24种、158棵,分布在学院的各个角落。
温铁军院长与农民学员一起劳动(2005年)
2007年的学院春天
(二)、环境整治
本项工作以清理垃圾、处理排水、整理木柴、平整道路和小范围用废砖修补道路为主,此外,我们自己动手修补了一些花池、打编二排宿舍前篱笆。至06年年末,整个校园环境的整理工作,主体基本完成,清运出去的垃圾约有五十车,为学院进行农业生产与教育培训活动创造了一个基本舒适的环境。
(三)、校园维护
06年在水电维修和环境卫生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保证了大家的正常生活。
(四)、食宿
由于食堂与农业较好的结合,开支有较大的节省,同时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住宿安排的设施基本完成,目前除冬季外,接待量可达100人。
培训后勤工作第一项——晒被子
06年学院大大小小的培训和活动一个紧接一个,后勤工作最为繁琐,但又很关键,它提供了整个校园运作的前提,而我们要努力的是:如何在较低成本和乡村条件下,为学院各部分正在发展的工作提供保障。
七、人力及志愿者发展
(一)、学院工作团队
学院06年最高峰的时候,有16个员工(包括翟城4位)及5个长期志愿者,相对城市和其它组织来说,学院的工作人员以很低的补助和成本推动着大量工作的开展(详见学院财务报告),也维持了学院最初阶段的低成本运作。
2005年6月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工作团队
经过三年来的沉淀,虽然也有一些同仁由于个人或其它原因离开学院,也有一些同仁在新的地方继续推动乡村建设事业。但学院的工作团队基本稳定,目前稳定的长期工作人员(包括在学院的长期志愿者和4位翟城工作人员)共计17人。
工作团队在宿舍门口的最后合影(2007年5月)
虽然学院分块工作,但整体团队还是比较和谐,并慢慢建立了学院积极的工作氛围和独特的机构文化。特别是,各部分工作内部磨合的比较好,开始建立出比较扎实的队伍。
由于忙于各种事务,同仁学习提高学习的机会比较少。学院或乡村建设事业的发展如何与每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将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二)志愿者发展
06年志愿者工作的总结与思考,请参考07年学院工作计划中相应部分。今年主要工作包括:
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招募志愿者,志愿者的数量和参与比去年有所增进。
06年7月份,试验新的志愿者培训及工作模式(一个月左右的“劳动加实践加培训”),取得可供参照的经验。
学院一直倡导“以平常之心行平常之事”,图为志愿者利用废砖和石子修的院标——“平”
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2007年贺岁春联
正门:
勇猛开拓建设新农村
团结互助发展可持续
横批:上下齐心
农地:
雪覆乡间 有春景才有秋景
汗滴禾下 润农田又润心田
横批:天道酬勤
宿舍:
虫声雀声高歌声晨晨不断
田间笔间村舍间处处躬耕
横批:早睡早起
猪圈:
静候一日两餐 幽居三尺地
何妨早眠晚起 安享本命年
横批:快乐生活
驴圈:
大嚼草料辛劳后
引吭高歌闲适时
横批:别样幸福
厕所:
茅屋土壁小循环
节水肥田大神通
横批:大业小做
厨房:
锅碗瓢盆为皿
酸甜苦辣为剂
横批:百味人生
食堂:
从盘里粮蔬想农家温饱
以今天汗水干平常之事
横批:有滋有味
办公区:
乡村城市大自然多位一体
动脑动手靠自己合作同心
横批:和谐新春
农民三轮车:
三个轱辘行天下
一位司机保平安
横批:一路顺风
乡建路上,携手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