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并非一个世界通用术语,在中文和英文中尚无一个明确的对应词汇。
但从华文世界来看,“休闲农业”一词最早被用于1989年台湾大学举办的“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但由于早期阶段人们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且缺乏理论上的指导,休闲农业的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即便“休闲农业”这一词汇传入大陆地区后,有关的学者、政界、业界均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时至今日仍然出现“观光农业”、“乡村旅游”、“都市农业”、“旅游农业”、“农家乐”等诸多近义词汇。而从英文国家来看,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有多种表述方式,如Rural tourism ,Agritourism ,Farm tourism ,Village tourism等多种词汇,亦被相互交替使用,由此可见,在全球范围内“休闲农业”未能达成国际共识。
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目的是“休闲”,本质是“体验”。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 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 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 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从广义的观点来看, 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因此可以说,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 以休闲为目的, 以服务为手段, 以城市游客为目标, 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本质上是一个融一、二、三产业为一体,关联性、综合性和带动性很强的产业。
从休闲农业规划发展来看,休闲农业就是利用田园风光、自然资源及环境,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之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可以说,休闲农业的基础是农业,目的是休闲,本质是体验。用体验来创新休闲农业,设计和开发适当的体验项目,更能体现休闲农业的本质特点,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休闲消费需求。
二.休闲农业的组成部分及发展历程
休闲农业发展受资源环境、区位交通、市场需要、农业基础、投资实力等多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发展态势。
城市郊区型。一般农业基础较好,生态环境好,农业特色突出,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发展休闲农业条件优越。
景区周边型。一般靠近旅游景区,农业产品丰富,农村环境好,农民经营意识强,有利于休闲农业发展。
风情村寨型。一般具有民族民俗风情浓郁、地域特色鲜明,农村土特产品丰富,可吸引游客体验民俗文化,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基地带动型。农村种养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等,可以让游客采摘、品尝农产品,参与农业活动,购买农产品。
资源带动型。农业资源有森林、湖泊、草原、湿地等,可以发展森林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生态休闲等休闲旅游业。
观光农园。利用花园、果园、茶园、药园、菜园和水面养殖等名优特产,为游客提供观光、采摘、拔菜、赏花、购买及参与生产等活动,享受田园乐趣。
休闲农园。利用农业优美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为游客提供欣赏田园风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生态及文化等活动。
科技农园。以现代农业生产为主,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水耕栽培、农技博物馆等项目,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学习、体验等活动。
生态农园。以农业生态保护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发展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如生态农园、有机农园、绿色农园等,为游客提生态休闲、生态教育、生态餐饮等活动。
休闲渔园。利用水面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为游客提供垂钓、观赏、餐饮等活动。
市民农园。农民将土地分成若干小块(一般以一分地为宜),将这些小块地出租给城里市民,根据市民要求,由农业园人员负责经营管理,节假日城里人去参与农业生产活动。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 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1990 年代以后, 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 21 世纪, 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第一阶段: 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根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 自发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观光旅游, 举办荔枝节、桃花节、西瓜节等农业节庆活动, 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增加农民收入。如广东深圳市举办了荔枝节活动, 吸引城里人前来观光旅游, 并借此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 收到了良好效果。河北涞水县野山坡景区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 针对京津唐游客市场推出“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多项旅游活动, 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第二阶段: 初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该阶段正处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提高, 消费结构开始改变, 在解决温饱之后, 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要求。同时, 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 农民扩大就业, 农民增收提到日程。在这样背景下,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 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 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如北京锦秀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广州番禺区化龙农业大观园、河北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江苏苏州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四川成都郫县农家乐、福建武夷山观光茶园等。这些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 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 欣赏和感悟大自然, 很受欢迎和青睐。
第三阶段: 规范经营阶段(2000 年~至今)。该阶段处于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全面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 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始强烈, 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①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 很多“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的项目融入农业旅游项目之中, 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
②更加注重绿色消费, 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也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
③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科技知识性, 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技性的旅游项目开始融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④政府积极关注和支持, 组织编制发展规划, 制定评定标准和管理条例, 使休闲农业园区开始走向规范化管理, 保证了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⑤休闲农业的功能由单一的观光功能开始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
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休闲农业在产业规模逐年壮大、产业类型逐渐丰富的同时,其发展方式也从零星分布、单一产业向规模集约、多产业一体化经营方向转变
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性和产业集聚性特征要求休闲农业必须通过产业化发展进一步实现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区域经济竞争力
实质上是将农业生产过程、农民生活形态、农村风情风貌通过企业化运营、规模化发展,形成集休闲娱乐、观光度假、科研教育、示范推广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形态。我国目前休闲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①是农家乐、村寨游、民俗村集聚发展,在农业与旅游业资源特色明显的地域形成一批农家乐专业村;
②是在一些大中城市的郊区,集合采摘、垂钓、观光园等功能的特色农业产区已具有一定规模;
③是以传统的农业产业园为基础,加入观光体验元素,形成独具特色的休闲农业观光园、产业园模式;
④是以企业投资为主的休闲度假农庄形式;
⑤是市民在农村或郊区租赁土地,闲暇之余体验农村劳动生活乐趣,放松心情的假日农园形式。
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模式日益成熟,休闲农业发展早期是由一些自发形成的个人或小群体主导,旅游主题不明确,市场供求关系模糊,市场消费强度较低,随着中小旅行社的主动参与经营,休闲农业进入初级经营阶段,主要以短期赢利为目的,而大型企业集团介入开发与经营管理标志着我国休闲农业进入成熟经营阶段,具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策划,市场消费强度增加。目前,休闲农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农业示范点数量稳步增长,示范点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产业类型更加丰富,农家乐、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农业产业园、休闲度假农庄、农业节庆活动等以更具体验性与趣味性的形式多元化发展。产业结构日益优化,在大中城市周边、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区已出现一些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特色明显的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
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展农业功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从2004 年开展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截止2010 年,共评定休闲农业示范点 459 处,对示范带动作用强、经营管理规范、服务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健全、从业人员素质高、发展成长性好的休闲农业单位进行重点推广。休闲农业示范点所在地区,可以结合本地域农业与旅游业特色,重点培育主导产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辐射带动周边休闲农业项目的规模化发展和产业化经营。我国459个休闲农业示范点在各省域呈现不均匀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聚现象。东部沿海省区示范点数量较多,分布较为集中,山东、江苏、辽宁三省休闲农业示范点占据总数的 31. 81%,其中山东省共 61处,占 13. 29%。西部地区休闲农业示范点分布较为分散,西藏、宁夏、海南、陕西、湖南等省共有的示范点仅占总数的 3. 27%。
四.各国家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状况(日本和台湾)
日本休闲农业发展较早,早在1924年一些园艺爱好者便自发组织了 “京都园艺俱乐部”,该俱乐部在京都城郊设置和经营市民农园。后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日本的休闲农业也基本消失。20世纪50年代末日本经济开始复苏,这时休闲农业也开始发展,长野县饭山农民在冬季充分利用被称为“雪国”的自然条件,开设滑雪场和农民家庭旅馆,吸引都市居民前来滑雪、观光。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1962年小岩井农场开辟了600余亩观光农园。兴建了动物广场、牧场馆、农机具展览馆等多种游览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赢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1966年开始在高知市、神户市等成立了渔业观光体验中心,进行渔业养殖、垂钓等体验。1992年日本农林水产省在其公布的《新食品、农业、农村政策方向》报告中,首次以政府正式文件的形式指出重视农事体验、农家乐、乡村文化的开发。1993年小岩井农场 Makiba 农业观光园建成。1999年出台新农业法,即“食品、农业、农村地区基本法”,强调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进休闲农业。
①市民农园
日本的市民农园,也称休闲农园或接触农园,是指都市居民以休闲的生产方式种菜、养花、种植果树,自己使用农产品的小面积农地的农园。随着体验经济的发展,这种农业体验经营方式被更多的人所接受,除了综合性的市民农园外,很多地区还建立了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农园,如老年人农园、学童农园、残疾人农园等。日本市民农园的形态,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基于法律上市民农园为表1中的a和b形态,及c依据农园利用方式的形态。不同类型的农园开设主体、开设方式、手续等也都有不同。
②观光农园
观光农园,一般流行于城市近郊,采用发达的农业栽培技术培育出一些名、特、优、新的农作物品种,包括果园、花园、茶园等。日本的樱花园、梅花园、苹果园让游客在观赏中愉悦心情,开拓眼界,发挥现代农业宣传教育功能。有“东方普罗旺斯”之称的日本北海道富良野的富田农场,它们以旅游业代替了本来并不盈利的薰衣草种植业,发展熏衣草观光农园。日本札幌观光农园,青森县苹果试验场,弘前市苹果观光园及生产园,山形县红王将观光果园、樱桃生产园,这些都受到游客的称赞。
③农业公园
农业公园是一种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和特点把农业生产、加工、农业实习、进修等与公园的休闲场所结合起来,具有多功能性的综合旅游休闲场所。日本农业公园主要集中于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除种植果树、蔬菜、花卉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外,日本综合性的农业公园居多,一般面积比较大,其农业公园面积大概占日本全国的50%。日本最有名的农业公园之一便是位于东京足立区的“都市农业公园”,一年四季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应时的郁金香、大波斯菊等鲜花。公园还开辟了游客农业体验区,插秧、除草、收割、采摘瓜果等农活在这里都可以体验和学习。公园中的“旧农具展示室”以及名为“旧和井田家住宅母屋”的老房子也别具特色。
④民宿农庄
日本的民宿农庄类似于我国的农家乐,以农户自家庭院进行经营,提供住宿、农家特色食物和瓜果等。在日本,民宿农庄更注重农家特色,通常是将农民废弃或多余的农舍加以改造,提供给都市休闲度假者住宿,规模可容纳25-60人。除民宿的建设外,日本更注重与农庄干净的街道、优雅安静的环境相结合,大力加强农庄基础设施的建设。
⑤体验农业园
体验农业主要是指居民直接参与农林牧渔的耕种、生产、加工等活动,体验性较强,能够满足体验经济时代下,游客的更高要求。目前日本已经将体验农业作为一项重要农业政策来发展,鼓励全民参与农业体验活动,更注重孩童对农业的参与体验,使孩童在体验中,了解农业的重要性。体验农业园在规划设计上,依据不同游客的年龄、爱好等特点提供丰富的体验方式。
①政府大力支持,健全政策法规
②突出特色且内容丰富,体验性较强
③政府、地方公共团体、协会、企业和农民多方参与,专业化规模化趋势明显
④科学规划开发,注意保护生态环境
回顾台湾休闲农业30多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即草创期、探索期、倡导期、快速发展期和蜕变期。
①草创期( 萌芽期, 1960 年代后期~1980年)
1965年台湾成立第一家观光农园,这一时期休闲农业经营方法简单,主要是以观光农园形态经营,农民开放其生产场所供游人体验采摘和购买等休闲活动,完全属于农民的自发性行为,目的是达到增收,全台共约有33家农园,如苗栗县大湖观光草莓园、彰化县田尾公路花园。
②探索期( 成长前期, 1980~1989年)
这个时期台当局开始推广休闲农业示范计划,推动发展多样化的休闲农业,全台共发展 141 家,走马濑农场、东势林场等成为当时在全省推行的典范。
③倡导期( 成长中期, 1989~2000年)
1989年台农业主管部门正式确定“休闲农业”名称,同年颁布实施“森林游乐区设置管理相关规定”,推行“休闲农业相关计划项目”,增加休闲农业发展的施政规划,包括休闲农业区划与休闲农场经营辅导;
1992年订立“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相关规定”;
1994年引人市民农园制度,鼓励农业界及社会各界积极投入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发展主流;
1996年修订“休闲农业辅导相关规定”,对休闲农业和休息农业区进行区别管理。此时,走马濑农场、东河农场、香格里拉农场、东势林场等成为较成功的休闲农业项目,此期台休闲农场数增至 610场。
④兴盛期( 发展期、快速成长期, 2000~2003年)
2000年,农业发展相关规定增订休闲农业基本内容,休闲农业从政策面提升到法律面,订定“休闲农业辅导管理相关规定”,休闲农场经营面积放宽到 0.5 公顷;
2001年,农业主管部门推行“休闲农渔园区计划”,策划 4 年的辅导模式。同年,旅游局公布岛内旅游发展方案;
2002年,观光局公布“民宿管理相关规定”。此期,休息农业政策及产业发展渐趋成熟,当局提供了完善的相关规定和产业发展条件,政策服务范围朝策略联盟及主题活动发展,同异业套装旅游捆绑经营,全台农场数增至 1021场。
⑤产业蜕变期( 2004 年~至今)
由于经营内容雷同相似,加上岛内经济不景气等种种原因,许多农场经营业绩不佳,纷纷关闭停业 (关闭家数约占 50%),台农业主管部门感受到岛内外社会、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于是积极修订相关规定以求更有利于休闲农业的发展,将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定位在具有“国际观光水准”上,强调主题化发展,并列入计划。
①按经营的形态
有休闲农场(休闲农场、休闲林场、休闲渔场、休闲牧场)、观光农园(观光果园、观光花园、观光菜园、观光茶园)、教育农园(农作类、森林类、渔业类、牧业类)、市民农园(菜园类、果园类)、生态农园 (有机农园、生态农园)、渡假农庄(渡假农庄、渡假酒庄、农家乐)等。
②按功能的性质
有教育解说型、教学体验型、风味餐饮品尝型、乡村旅游型、生态体验型、果园采摘型、农作体验型、农庄民宿型、蔬菜采收型、农业展览型、民俗技艺体验型、林场体验型、牧场体验型、渔场体验型、农村酒庄型、市民农园型等10多种形态功能各异的休闲农业体验形态。在现有的休闲农场经营项目内容中:
①当局重视及社会各界扶持是台湾休闲农业成长的重要保证
②生产与经营并重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成功的重要经验
③发展乡村体验经济是台湾休闲农业成功的核心经济模式
④突出休闲主题及文化建设, 是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成功的基本要诀